山东省政府网:近年来,信息化在水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水利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的?
梁振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以建设现代水利示范省为契机,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促进水利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迫切要求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去年召开的中央和省委水利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即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切实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事活动效率和效能,服务于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过程。2001年4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金水工程"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的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十二金"工程)之一,是覆盖水利信息化全局性的重大工程。
水系统是受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双重约束的复杂系统,水利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由于信息具有共享性、廉价复制性、可存贮性和时效性,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效率,成为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配置、防灾减灾、实现水利电子政务的重要技术支撑。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的需要,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也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山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水利示范省的关键时期。山东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恶化并存,严峻复杂的水问题,客观上决定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强烈现实需求和广阔发展前景。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成为事关水利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山东政府网:请您介绍一下我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梁振洋: 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九五"期间),水利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单机到网络、从局部应用到协同应用,在水利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规划建设了全省水利信息骨干网、雨水情遥测网,实现了省、市两级水利部门互联互通并即将延伸到县,厅机关实现了与省委、省政府、水利部(国家防总)、省武警总队、济南军区的专线互联。二是实施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山东部分,开发建设了防汛视频会商系统、防汛抗旱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水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省实时水情数据库等,实现了防汛异地会商、实时雨水情信息网上发布。三是搭建了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建成省水利厅机关门户网站群、厅电子政务系统一、二期工程、水利数据资源管理中心,以及协同办公系统、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机关网上办公、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申报与在线办理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四是完成了水土保持监测、饮水安全、灌区信息化、农田水利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但是,由于受思想认识、体制机制、资金渠道、历史环境等因素制约,我省水利信息化与先进省份相比总体滞后,还不能适应山东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融"得不够。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不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尚未形成水利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二是"统"得不够。基础信息数字化程度低,业务数据不完整,尚未在同一平台上汇集和运行,尚未形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不能满足省、市、县、乡四级互联的需要。三是"化"得不够。水利业务应用开发数量少、分布散、水平低,限于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数字模拟,信息化对业务管理的革命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尚未形成以信息流为主线的集成管理模式。四是"带"得不够。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实现资源整合、管理融合,仅仅从概念转化为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许多综合应用开发项目还没有正式实施,尚未形成能够明显提升水利业务应用水平的现实成果。
针对我省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严峻形势,厅党组高度重视,提出以打造智能化山东水利为目标,加快实施"赶超"战略,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为此,在山东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的建设现代水利示范省备忘录中,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厅党组把水利信息化工作体系列入我省"十二五"水利六大体系建设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为进一步理顺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省厅成立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水利信息中心,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全省水利信息化坚持"统一规划,安全至上,需求引导,重在建设,重在内容,重在实效",初步形成了水利信息化统一规划、稳步推进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
前期工作有所突破。组织编制完成了《山东省"金水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通过了专家评审。这是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发布后全国第一个"金水工程"专项规划,是厅党组对现代水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后我省第一个配套工程单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山东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水利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水利工程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水利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水利信息骨干网扩容延伸工程等项目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
行业管理有所突破。加强行业指导,在理顺体制、行业标准规范化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开展。2011年起,每年组织开展全省水利系统 "信息安全月"活动,以增强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性能,为实现全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项目推进有所突破。一是启动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建设。与省国土部门正式签订地理信息系统联网应用协议,建设山东省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实现"借梯上楼"。二是全省水利信息网络扩容延伸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省到市网络扩容工程已全部完成。三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基本功能开发,完成了水利工程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招标,水利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联网应用等即将实施。
资金争取有所突破。与省直有关部门主动沟通,积极争取,在开辟资金渠道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省级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经费已经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省经信委将水利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列入了省"十二五"电子政务重点项目。
山东政府网:请您介绍一下《"金水工程"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省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梁振洋: 根据《"金水工程"规划》,我省水利信息化近期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水利信息监测采集传输处理网络、公共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赶上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一是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连接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及重点水利工程、业务信息采集点的全省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和重点水利工程的互联互通和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管理。
二是建成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求的公共平台和数据中心。搭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省(流域)、市水利数据中心,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
三是建设功能比较完备的业务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县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
四是提升水利信息化保障能力。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全省水利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远期规划目标:到2020年,建设与山东水网相配套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山东水利数字化、智能化,山东水利信息化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保障体系,全面整合全省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与水利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对水利业务的全面支持,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水利工作效能大大提升,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服务。
山东政府网:请您介绍一下《"金水工程"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梁振洋:按照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十二五"建设总体框架,水利信息化建设布局为"3+N+1",即建设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三类基础支撑和N项业务应用、一大顶级应用。
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依托现有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省政务专网,采用自建与租赁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连接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重点防洪区到乡镇级)及重点水利工程、业务信息采集点的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同时,依托省电子政务专网,实现水利信息网络与相关行业和各级政府网络互联互通。
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按照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统一部署和技术标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集水利数据存储、管理、交换、发布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数据中心。
公共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整合全省水利系统信息化软硬件资源,搭建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全省统一的水利综合应用基础平台。该平台利用"一站式"互联和单点登录功能,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应用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建设架构统一、集所有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内、外网门户。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应用展示环境,开发综合性的和各类业务应用展示系统。采用"专网联接、内网开发、双网应用、同网同享"的模式,以内、外网门户为载体展示各项应用系统,为行业和社会提供前端交互式应用服务。
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建设覆盖全省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文信息管理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管理系统、水库移民管理系统以及水网工程管理系统等,提高省(流域)、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水平。
保障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建设以网络信任域综合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网络信任环境、上下联动的安全平台。建设技术先进的运行系统和快速反应、快速修补的维护体系。建设由顶层设计、规划、技术标准和整合业务系统的实施规范组成的标准规范体系。
山东政府网:请您谈谈今年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打算,已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梁振洋:根据年初确定的水利信息化做好"带动"文章的总体要求,坚持建管并重、突出重点,以联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带动水利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以综合平台建设带动省级水利信息化建设,以省级水利信息化带动全省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打算:
一是加快省级水利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步伐。完成联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按计划完成《山东省水利工程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搭建山东省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组织启动部分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启动实施省科技防腐水利配套工程,完成饮水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选取部分重点工程,开发洪水淹没影响、防洪预警发布自动生成系统、水利工程设计模拟等重要业务应用软件。
二是正式启动全省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基本建成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基本框架与基础设施。整合已建成的水文、水资源、防汛、档案等数据库,初步形成省级水利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原型。运用全省水利大普查成果,建设全省水利工程静态数据库,初步形成省级水利数据中心的工程数据库原型;建设基础水利元数据库、部分专题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各类水利数据信息的集中存储与交换。
三是加快建设全省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在全部完成省到市网络扩容工程的基础上,督促各市在汛前完成市到县网络延伸工程。结合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水资源监测能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共同研究确定全省水利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网建设方案。争取实施厅机关局域网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
四是加紧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研究设计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制定市、县级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南,为省、市、县三级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应用系统开发、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工作。积极做好召开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的准备工作。争取在年内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着手制定水利工程信息化项目管理规定。指导各市编制好"金水工程"规划。搞好省级水利信息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按照上述目标,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金水工程"规划实施进展顺利。编制修订的《山东省"金水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山东省水利联网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山东省水利数据中心一期业务内网工程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经过评审,"金水工程"(2011-2015)》将分3期进行建设,省级审定值为22630.19万元,其中,今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审定值为2728.56万元。
二是部分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山东省水利工程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已启动重点工程建模工作。山东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通过验收。开发完成了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系统,已投入上线试运行。积极组织建设山东省水利厅硬件设备管理系统。目前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开发工作已准备就绪。
三是专题调研取得初步成果。2011年调研课题《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专题研究》经过反复完善,已正式结题。2012年调研课题《基于现代水网建设框架下的工程信息化重要问题研究》正按计划进行。
四是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制定下发《2012年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要点》,为2012年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经过推荐遴选,向省经信委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报送11名水利信息化专家。启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以"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规范体系"为主题,继续组织开展了全省水利系统第二个"信息安全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