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学理论”:读习近平延安插队“过五关”后感
机关第二党支部:凌金龙
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时间实际上面临着人生中最困难、最灰暗的岁月。敬爱的父亲已经受到了多年的迫害,至今仍命运未卜;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他主动融入老百姓,种地、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而且一干就是7年,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跳蚤咬出了成片的红包,酸菜成了美味佳肴,捻线织袜成了必备技能,窑洞铡草成了日常,“山顶洞人”成了自谑代名词。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读过总书记“过五关”的故事,我深有感触。
我以为:过五关是用来奋斗的青春。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我以为:过五关是人生扣好的第一枚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像总书记一样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
我以为:过五关是共产党员当好人民干部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近年来,我市建设任务逐年增多,逐年加重,对我市水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以及对全省经济投资拉动的牵引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幸在这样的岗位上奉献自己,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有实践、学习、验证的工程经历,是幸运的。
我更加坚信,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能吃苦、能坚持、能保持初心的优良品格,在榜样力量的指导下,敢于面对工作中的“五关”,克服“五关”。例如,篇幅巨大的行业法规,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却经常对其复杂程度望而却步,这就是道路上的“跳蚤关、劳动关”,我认为应在做好日常规划、适应工作岗位的前提下努力学习,让自己更加熟悉水利工程建设的规矩;再如九曲十八绕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这就是道路上的“饮食关、生活关、思想关”,我认为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机结合,克服因工作难度大带来的生活上的影响,让自己明白工程为什么要这么建设,在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