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驻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下好乡村片区振兴一盘棋
2020-08-03 16:53 网站管理员  审核人:

走进位于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的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驻地,一张乡村振兴规划图清楚地列出了服务队帮扶村庄需完成的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自2019年7月入驻册山街道服务片区以来,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坚持片区发展一盘棋,扎实推进服务工作开展,努力打好乡村振兴总体战。

树立片区振兴理念,工作规划思路清

“他们都晒黑了。去年一来,他们就马不停蹄下村调研,一下子感动了我们。”提起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册山街道服务片区的百姓赞不绝口。服务队深入片区调研,先后召开22次座谈会,走访党员群众2000余人次,发放2000余份调查问卷,全面托清发展底数,找准优势不足,形成了1万余字的高质量调研报告。

“片区主要集中在册山街道南部,涉及埝头社区、尚阳社区、围梓村、房岭屯村和新桥村5个村。”服务队副队长高峰介绍,推动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邀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山东天人规划设计院专家指导产业规划,召开片区产业规划专题座谈会……通过深入研判和集思广益,服务队科学制定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两区突破育新业,三线打造各相宜,四馆提升塑灵魂,五大振兴齐发力”的“12345”两年服务工作规划。

“路线图”从模糊到清晰,“时间表”由粗略到精确。“结合当地区位优势,我们全面融入罗庄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和街道‘乐采册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立足绿色生态产业,农文旅充分融合,争取将服务片区打造成为休闲区、慢生活区、临沂城区的南花园以及菜篮子。”说起两年规划,高峰信心满满。

支部领办合作社,助力百姓腰包鼓

驱车穿行在5个村庄,特色产业成为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新桥村建成特种养狐园、房岭屯村开展稻鱼综合种养、围梓村尝试蔬菜高端采摘、尚阳社区拓展花卉苗木电商市场、埝头社区兴建玩具加工集中注塑厂……一个个特色产业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联起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项链”。

“这里通风、宽敞,还给统一管理,很好。”正午时分,新桥村两位村民冒着酷暑,把一只只狐狸幼崽运到刚建成的狐狸特种养殖产业园,“以前就在各家养,地方小、味大,周围邻居很多怨言。”

经过前期调研,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帮助新桥村党支部领办金墩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养狐产业园。“产业园总投资600多万元,占地100亩,建成了19个看护房和内围栏,目前正在建设园区服务中心、铺设水电路。”高峰介绍。

新桥村有60多家狐狸分散养殖户。产业园整合村内分散养殖专业户实现集中养殖,着力改变分散养殖带来的管理粗放、环境污染、市场低迷等无序发展的现状。“搬过来之后,我们统一防疫、销售,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便利,还让村集体实现增收。”金墩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英放说。

路线既定,行动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队两年工作规划这幅魅力图画逐渐从墙上“落”到地上,从平面到立体。金墩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绿水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康珍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服务队聚焦产业“主攻棋”,围绕打造“乐采册山”品牌,根据片区土壤特质、种养传统、区位优势等因素,规划了绿色种植区和特种养殖区,用绿色农业体验线贯穿,通过推进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促进集体村民双增收。

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争取到位资金2149.74万元;帮扶发展产业项目6个,规划投资1230万元;实施公益项目4个,争取资金21.9万元。

抓好活动阵地建设,党员群众齐赞誉

“东侧种上一排竹子,中间铺上古色古香的行道砖,左右各一棵香樟树,那边再种上红叶石楠……”在围梓村党群服务中心绿化施工现场,围梓村党支部书记杜玉进向记者描绘着建成后的图景。一侧的党群服务中心刚刚建成,徽派建筑格外惹眼。

服务队把党建引领作为片区振兴的“先手棋”,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我们推进村居党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统筹资金20余万元,对4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规范化改造提升;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150万元,启动了房岭屯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项目。”高峰说。

在尚阳社区,新建的健身广场成为村民的“打卡之地”。“以前这里就是个大汪,到处都是杂草、垃圾,我们都不愿意靠近。”尚阳社区村民朱金华说,“现在有了健身场所,天天晚上人满满的,很热闹。”

建设一个活动场所是尚阳社区村民的迫切诉求。服务队来到之后,投资30余万元,并协调370多车渣土,9个路灯,建成了尚阳文化广场。“下步,装上健身器材,摆上木质花盆,在墙上绘上党建标识,做好细节美化工作。”罗庄区乡村振兴服务2队队员许远说。

除了尚阳文化广场,服务队还为服务村居农家书屋充实价值5万元书籍和价值5千元音响设备,扎实推进尚阳农事科普体验馆、埝头好孩子益智文化馆、新桥村史发展馆、房岭屯稻米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服务队统筹文化“组合棋”,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场馆的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化勃勃生机。

统筹联动互促互进,全面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服务队在工作中,将“五大振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抓好统筹联动、互促互进。这在房岭屯村正在发生的变化中,记者找到了印证。

在房岭屯村绿水湾种植合作社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稻田绿意葱葱,不少白鹭在远处觅食,一旁的水渠里养殖了小龙虾,虽还未到收获季节,但稻、虾在这里和谐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服务队到村后,帮助我们村支两委解放思想,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生态种养,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现在村里党员群众的干劲和信心都很足。”房岭屯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峰说。

合作社社员中,有一名村里的80后种植大户名叫李刚,虽然年龄不大,但对“种地”情有独钟。“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后,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业优势。现在,服务队又帮助我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多次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我对投身农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作为服务队重点挖掘培养的乡土人才,李刚对未来事业发展有着美好冀望。

目前,合作社基地实行的是全程生态化种养新技术,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服务队,帮助合作社设计了“生态绿水湾,优质虾田稻”logo,正在申请国家商标注册,积极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的高效发展之路。

在房岭屯村稻米文化广场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广场内种植有3块不同品种的水稻,广场旁的藕蒲沟沿河的仿木围栏已经安装完毕,广场绿化、道路硬化已基本完成,利用两座老旧民房改造的稻米文化馆正进行内外装饰布展。该文化广场和文化馆建成后,不仅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一处文化活动场所,而且吸引游客体验农事、品尝美食、观光购物,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同步、农文旅“三位一体”。这是服务队关于服务片区未来发展的梦想的浓缩。

“有幸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内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无法形容的。”服务队员中,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他们都怀揣梦想而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躬身耕耘,快步前行。


来源:琅琊新闻网

关闭窗口